本書取材于福州方言通俗讀本《勸世文》一書。薄薄的一本《勸世文》,堪稱是方言版的《增廣賢文》,因民間口口相傳而流傳甚廣。目前,我們尚無法確認其編寫年代。
《勸世文》用朗朗上口的福州方言口語化文字寫就,有的是平鋪直敘,有的是名人詩詞,有的是常見諺語,有的是經(jīng)典故事,雅俗并存,相得益彰,將為人處世、修身立命的道理深入淺出地匯集在一起。
《勸世文》這本書的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家的經(jīng)典,它與福州方言讀物《五言雜字》一樣,是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閩都文人學者、鄉(xiāng)間耆老逐步完善而成的。書中很多口語化的表述與福州城區(qū)口語習慣有一定的差異,原因有兩個:一是福州城區(qū)作為行政、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人員交流頻繁,口語衍變速度相對較快;二是這本讀物本就是郊縣百姓采擷和編寫的,其發(fā)音和用詞習慣與城區(qū)迥然不同。它應是當下興起研究的“侯官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勸世文》一書,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林林總總,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fā)現(xiàn)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根據(jù)明朝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增廣賢文》改編而成的福州方言版勸世讀物。編寫者以冷峻的眼光洞察社會人生:以“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來詮釋親情被金錢所污染;以“有酒有肉多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來說道口頭上的酒肉朋友;以“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來闡釋以金錢論尊卑的現(xiàn)實;以“官府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來諷刺舊社會法律和正義被金錢所操縱;以“為人莫信直中直,暗里須防人不仁”來描寫人性被利益所扭曲;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來刻畫人心的叵測等,把社會諸多方面的情志凝括呈現(xiàn)。
我們通過解讀、賞析《勸世文》,編輯了《閩都〈勸世文〉新說》一書,大致涵蓋這幾個方面內(nèi)容:一是談人際關系、人倫五常;二是談個人命運、勤儉至上;三是談處世經(jīng)典、尊卑有度;四是表達讀書重要、業(yè)精于勤;五是談財物皆空、學會看淡。勸勉人們不要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它用很多篇幅強調(diào)命運和報應的因果關系,認為人應行善,才得好報,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書中內(nèi)容豐富,語句通順,通俗易懂,其核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與人為善、摒棄陋習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除了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和孝義的可貴,還倡揚了道義的擔當和精神的脫俗,可以說是閩都兒女智慧的結晶。中國老百姓質樸善良、忠義孝悌,他們追求美好的理想和幸福的生活,希望家庭和睦,貢獻社會,應予充分肯定。
《閩都〈勸世文〉新說》一書在剔除封建殘余所遺留下來的糟粕語句之外,對挖掘、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作出了另一種表達,讓我們從社會底層人的通俗文化中去感悟福州先民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惟此,倘能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興趣,則令我們千辛萬苦的努力沒有白費,也為閩都文化的建設留下我們的片磚只瓦。
是為序。